信考软件 - 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会考信息技术资讯详情|德州市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     信考,让考试更简单
Tel:0531-88819208    0531-88819218
QQ:869730011  869730022  869730033
◎ 考试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资讯
德州市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


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
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鲁教基发〔2015〕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成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深
入推进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破解德育工作难点和热点问题。以机制建设为重点,优化德育
工作队伍和工作环境,不断提升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研究探索德育本土化模式,
努力打造富有时代性特色、本地特点的德州品牌德育。
二、工作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富有本地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起中小学各阶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教育横
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同步推进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
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基本原则
(一)加强思想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引领,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
感情,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体现时代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对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优化德育活动载
体,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努力构建与时俱进、开放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机制,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动力与活力。
(三)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掘德州文化厚重的教育价值,突出德州教育文化内涵,形成具
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德育。
(四)坚持重点突破。针对当前我市中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创新德育工作体制机制
,抓住影响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推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坚持知行合一。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思想品德修养与文明行为规范的统一,突出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增强德育
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坚持系统设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整体规划各学段德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整合利用
各种德育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
四、主要任务
(一)德育课程改革工程
根据中小学教育目标和任务,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构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循序渐进、学段衔接、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富有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1.建立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主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基本课程内容
包括:生命安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生活常识与规则教育、劳动与节俭教育、集体意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高年级初步开
展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网络道德和爱国教育。初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感知教育,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
养。基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教育、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
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高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认同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基本课
程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
德教育、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2.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坚持国家课程标准,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提高主题课
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实现德育课程系统化、本土化、生活化,拓宽德育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课程实施
效果。
3.加强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发挥各学科课程内在的育人功能,研究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德育实施方案,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
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育人。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课例征集、评选、展示、交流、研讨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学科德育
精品课程,建立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
伍建设,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开展全员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到
2020年,在全市创建10所省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50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
康教育。成立德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各级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开展。
(二)实践活动提升工程
通过加强阵地建设,促进校内常规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增强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的实效性、针对性,丰富学生道德体验,改善学生道德行为。
1.设计校内系列德育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整合设计学校班会和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活动系列化、层次化、
科学化。规范升国旗仪式,加强升国旗教育;注重行为习惯养成系列教育,开展体验式养成教育活动;开展入校、离校、毕业
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通过讲座、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推进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按照自主、多样、公益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
争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舞台,进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支持共青团、
少先队开展团队主题活动,创新团队活动内容,丰富团队活动形式,保证少先队活动每周1课时。
3.规范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扩展中小学生校外实践空间,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保障机制,把社
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保障机制。
4.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协调政府机关、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任务。各级各类学生活动
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到2016年,全市建成1所青少年示范性
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公益彩票基金,建好用好
乡村青少年宫。建立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认证制度,鼓励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
双向评价制度,每年表彰一批社会实践先进基地。委托社会机构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遴选认定工作试点。
5.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拓展适合学生的校内外志愿服务项目、岗位和基地。加强志愿者协会建设,建立完善“青少年
志愿服务制度”,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公共服务周活动。组织、鼓励、支持学生到社会公益机构做义工。将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
次数、时间、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学校文化示范工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丰富学校文化载体,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
素养。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山东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小学、初中、高中开设好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历史、地理和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支持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
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同时,在各级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大力宣
传优秀传统文化。
2.构建现代学校文化。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适应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
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依托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彰显精神内涵的文化载体,塑造核心价值观,增强学
校凝聚力和向心力。鼓励学校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区域风格、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
3.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将学校文化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充分利用学
校报刊、文化墙、广播电视以及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展快乐校园创建
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学校成为师生自由、快乐、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4.开展校园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地区文化、校本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家长开放日、社区开放日等形式,推
动学校文化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检验和监督,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
学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四)德育队伍提高工程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德育工作
队伍。
1.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建立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制度、班教导会制度,
倡导学长制、首见负责制、校外辅导员制度等。鼓励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科学核定并计入教师工作量
,将教师育人业绩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任的先决条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将师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定期推出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2.提高校长统筹学校育人活动能力。把育人作为校长的首要职责,作为遴选校长的首要条件。开展校长专项培养与研修,
定期开展校长德育论坛,更新校长育人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制定《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建立班主任
校本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校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每年举办班主任论坛、优质主题班会课、德育论文评选活动,
每2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
4.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学校大、中队辅导员选拔配备和管理使用。教师从事少先队工作的工作量、工作质
量纳入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审范畴,教师在少先队工作中活动的奖励和研究成果,与教育教学方面奖励和研究成果同等对待。
5.加强学生成长服务指导工作。建立由优秀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学
生成长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人生规划、学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孤儿、贫困家庭
子女、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服务工作。
(五)家校社协作育人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目标相同,角色不同。要着力构建三者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协同合力的育
人机制。
1.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学校设立“美德荣誉榜”,大力宣传校内外美德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示优秀师生的道
德风尚,用身边典型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崇尚美德、践行美德。
2.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协作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到2016年,全市中小学全面建立班级、年级、校
级家长委员会,市、县分别成立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建立家
校通网络平台,加强家庭生活教育,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推行“家长义工制度”,积极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学生教育,培养
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志愿者,建设一批优秀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学校)。
3.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成立学校社区教育理事会,实现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无缝对接。积极协
调公安、文化、行政执法、工商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
出版物的监督与管理,不断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健康、绿色、安全的环境。
(六)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工程
加强德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不断提高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1.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
档案,重视学生道德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
2.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小学德育课不留书面作业,学业评价采用日常品德习惯养成纪实性考核办法。初中德育课倡导开卷考试
,增强是非观、价值观的考察考核,重点考察学生案例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高中德育课采用笔试、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和
行为表现考评等方式,考核综合素质。
3.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学校、
社会各界和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将社区、校外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纳入评价范围。
(七)德育科研引领工程
进一步加强德育科研队伍建设,发挥科研的前瞻性作用,为德育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建立学科教师德育教研制度,探索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德育工作培
训形式。定期开展学科教师德育基本功比赛、德育成果展示等活动。
2.完善市、县德育研究网络。加强市、县两级德育研究机构建设,吸纳高素质专业研究人员,确保每个区县都有专门从事学校
德育研究的部门和人员。建立全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交流制度。
3.加强理论研究导向和实践成果提炼。切实发挥德育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作用,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加
强德育基础性调研。鼓励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活动。总结提炼中小学德育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培育一批中小学德育
特色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完善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
配合,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市教育、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规划和协
调。成立德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统筹做好全市学生德育制度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等
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本地德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抓好改革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管理机制。每2年召开一次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举办一次德育工作论坛,编制德育工作年度报告。将德育工
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建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德育发展状况监测制度。建立市、
县、校三级德育资源共享机制和优秀德育成果表彰机制。
(三)加强经费保障。加大德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教育财政设立学生德育工作专项资金,切实保障德育队伍培训、德育
科研、德育课程开发、德育资源建设、德育基地建设、重大主题活动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
费使用效益。加强少工委专项工作经费和学校少先队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学生德育综合改革报道,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积极
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借助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宣传推广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采
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为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点击查看更多资讯
    QQ: 869730011869730022869730033  |  Tel:0531-88819208 0531-88819218  |  Email:kaoyuansoft@163.com  |  微信公众号:xinkao100
| | 济南考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百度软件开放平台  |  ZOL应用下载  |  非凡下载  |  9553下载  |  心愿下载  |  多多软件  |  专题栏  |  软件下载中心  |  西西软件园  |  腾牛下载